3D打印増材制造简介
增材制造(Additive Manufacturing,AM)是相对于减材制造(Subtractive Manufacturing,SM)而言的一项技术,一增一减,大相径庭。以金属切削为例,SM是在一个基础坯料上,按照工艺路线,用机床和刀具进行切削,使留下的部分成为所需要的型面;整个过程,犹如减法,坯料越来越小。譬如,制造一件飞机机身钛合金加强框,原始模锻件质量近3吨,加工后的零件不足150公斤,金属利用率仅4.8%。而AM是利用数字化技术,由零件的三维数据驱动,通过材料的累加,直接制造出所需零件,整个过程,是做加法,恰如一个神奇的生长过程,零件从无到有,越长越大,直至成形。AM并不是新概念,有诸如“快速原型制造(Rapid Prototyping)”、“三维打印(3D Printing)”、“实体自由制造(Solid Free-form Fabrication)”等从不同侧面描述其特征或应用的多种称谓。上世纪80年代,美国科学家查尔斯•胡尔(Charles Hull)发明光固化成形技术,制造出全球首个增材制造部件,并获得全球第一项增材制造专利。以1987年成立商业化增材制造设备公司为标志,全球进入增材制造时代。随后,熔融沉积成形(FDM)、激光选区烧结(SLS)、激光选区熔化(SLM)、激光近净成形(LENS)、电子束选区熔化(EBSM)、三维立体打印(3DP)、分层实体制造(LOM)、生物3D打印等技术先后出现。我国也在80年代末,启动增材制造技术的研究,开始研制增材制造装备和开展产业化应用。随着相关技术的成熟与支撑,AM越来越实用化,特别是近年来3D(dimension,维度)打印技术飞速发展,深入人心,几乎成为增材制造的代名词。3D打印这个概念具象而贴切。打印机打印纸面文件,人们再熟悉不过了,现在只不过增加了一维、即高度,而构成立体的概念与实物。以3D打印为代表,增材制造进入一个崭新发展阶段,在科研样件试制、单件和小批量制作和众多民用领域,大有成为主流制造方式的趋势。迄今,AM的内涵仍在不断深化,外延也在不断扩展,正成为一个宏大的技术体系。AM技术不需要传统的刀具和夹具以及多道加工工序,可快速制造出任意复杂形状的零件,是解决复杂结构零件成形的有效途径,而且产品结构越复杂,材料越难加工,其优势越明显。公认的关键技术包括:材料单元的控制,增材组织的一致性,以及加工效率问题等。AM在航空的应用重要而迫切,在部分替代SM的探索中,最具希望的是激光成形增材制造。
页:
[1]